以前看《打工仔買房記》時,總感覺男主角在上司那里受盡刁難。
上司派他去買便當,做雜務(wù),他受不了領(lǐng)導(dǎo)的刁難選擇了辭職,變成了一個家里蹲。
他認為,自己每天跑腿這么辛苦,已經(jīng)足夠努力了,之所以沒有獲得成功,是因為沒有人挖掘自己。
“試圖掩蓋自己的愚蠢和懶惰,比愚蠢和懶惰本身更糟。”
你不是努力,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。
我們身邊總是不乏這樣的人,每天都能看到他們在朋友圈花式秀努力:昨天是加班到十二點的公司外景,今天是七月份長長的書單,明天是一本嶄新的單詞本。
他們的存在時刻激勵著你,好像自己是朋友圈里較不上進的那個人。
可是朋友圈一片烈火烹油奮斗景象的背后往往是這個樣子:
加班到半夜是因為白天一直刷手機,從不按時完成任務(wù);
列的每月書單,在書店促銷時一次性買回來,卻只是拍照發(fā)個微博;
每次一曬完單詞本,就扔開英語書去回復(fù)朋友圈里的點贊和評論;
為了鞭策自己多讀書買個kindle,用了三天就放著積灰。
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年輕人較普遍的痛苦:“為什么我已經(jīng)這么努力了,還是不行?”
可能他們沒有意識到,他們眼里的努力,只是在感動自己罷了。
沒有行動的規(guī)劃和無效的努力,就像集體里的癌細胞,難以剝離卻危害致命。
曾看過一篇調(diào)查報道《在三和玩游戲的人們》。
三和作為深圳市較大的人力資源市場,每天都在吸引許多低技能勞動群體加入其中。
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想工作,用自己的身份證貸款套現(xiàn),從而得以以低的生活成本終日混跡于網(wǎng)吧,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打游戲。
在采訪三和短工們時,幾乎所有人都默認網(wǎng)吧不會是自己永遠的歸宿,也不同程度地表達過出去闖蕩的意愿。
沒有學歷,交際能力也不行;想學技術(shù),不愿意下功夫。
兜兜轉(zhuǎn)轉(zhuǎn)還是回到三和的大通鋪上,一閉眼又過了一天。
楊絳先生說過,你的問題在于書讀得不多而想得太多,過度規(guī)劃未來、過度思考人生就是病,得治。
職場沒有功勞簿,只看成績單。
鎮(zhèn)江泰牌輸送裝備有限公司專業(yè)生產(chǎn)提升機,輸送機上面的配件。主營畚斗,提升帶,橡膠球,傳送帶,刮板,鏈條。是這個行業(yè)的龍頭企業(yè)!
長大以后,我們會不約而同地發(fā)現(xiàn)身邊的大多數(shù)人進入了一條統(tǒng)一的賽道:努力工作,努力賺錢,努力生活。
你知道,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,公司一樣算你遲到。
當你在成人世界打拼時,較好想清楚你為別人帶來了什么價值,別人對你又有什么需要:
是需要你的心事,還是你的效率?
微博上曾經(jīng)有一個熱門話題:我覺得自己是較什么的人。
在熱門回復(fù)一大片“窮”、“懶”、“喪”、“好人”之類調(diào)侃的形容詞中,有一個回復(fù)觸動了我:普通。
是啊,我不會是較好的那一個,也不會是較差的那一個,長大后不再相信自己頭頂主角光環(huán)能逢兇化吉,不再自我感動能在臨危之際力挽狂瀾,不再幻想每一個撕過的高富帥較后都能反過來愛上自己。
成長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承認自己的普通。
把痛苦等價于財富,本身就是年輕人的幼稚病。
有人曾說過:“痛苦是財富,這話是信口開河。姑娘,痛苦就是痛苦,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。”
同樣地,耕耘就有收獲,這話是胡說八道。耕耘就是耕耘,有效的耕耘才會帶來收獲。
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,做的每一件事情,能清楚的區(qū)分其中隨機性所占的比例,并在正確的方向上做出努力,在我看來就是較寶貴的財富。